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组图 喜迎二十大 | 敦煌学精品出版回顾(一)

喜迎二十大 | 敦煌学精品出版回顾(一)

5

《甘肃石窟志》

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文物局   编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6

 

《甘肃石窟志》内容涉及甘肃省各地现存的170余处石窟,既有对各石窟群及重要石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总体性问题的梳理,又有对各石窟群和石窟的始建年代、建筑形制、窟内遗存、壁画题材、艺术风格等具体问题的考证

虽然这些年出一本书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出版社把这本沉甸甸的《甘肃石窟志》拿在手上,想到多少年的努力总算有一个结果了,不免一种欣慰和感慨油然升起。

还在2005年,因为受甘肃省文物局的派遣,开始调查甘肃石窟。有这样一个机会,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于是带着考察小组一行五人就出发了。

佛教石窟都是开凿在人迹罕至的山里,有时不免想,古代的佛教信徒们是多么的虔诚,那时大多数情况是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地走到山中拜佛,更不用说最初那些工匠们是如何艰难地建造这些精美的石窟的。石窟考察,就在一边紧张地测绘、记录,一边不断地对古代艺术的惊叹声中愉快地进行。

从敦煌出发,我们先到了瓜州的东千佛洞,沿一条干枯的河两岸分布着十几个洞窟,我们在中午赶到现场,就钻进了洞窟,一直忙到夕阳西下,准备返回时,才发现洞窟后面有一片古老的胡杨林,在最后一抹夕阳中焕发着金色的光芒,是那样动人心魄。

马蹄寺石窟是最靠近祁连山脉的,也是气候较冷的地方,深秋的十月,远处山中已是白雪皑皑了。住在山上简陋的宿舍里,晚上还得加上火炉。从马蹄乡进入金塔寺,也是道路崎岖,在一片断崖下,远远就看到一道高高的台阶直通悬崖上的石窟,后来查了有关记录才知道那一道石梯竟有二百多级台阶。当我们完成记录,从石窟内出来时,遥望远处蓝天映衬着祁连雪山,那种高入云端、无限清爽之感,真是无法形容。

在炳灵寺,我们登上最高处的第169窟,仔细寻找那些古老的壁画遗迹。偶然回首,才感觉到自己是在百米高的悬崖上,不由自主地靠向窟内。这种感觉在拉梢寺石窟也遇到过一次。拉梢寺大佛的西崖有一些佛像仿佛悬在空中,虽然有栈道通往上面,但因太危险,一般不向游人开放。我们要考察,当然必须上去。由于长期较少有人上去,栈道十分陈旧,特别是最上一层木质栈道,走上去不免摇摇晃晃,我们就在这摇晃中完成了拍照和记录。知道很险,栈道也很窄,一直不敢往下看。等下到地面回头一看,才感到头皮发麻,那崖面并不是笔直成90度,而是向外倾斜出十几度,真的是悬在空中的感觉。

相比之下,合水县的保全寺石窟就不算什么了,几个小窟悬在十来米高的崖面上,但我发现石窟之上还似乎有一些小的佛像雕刻,就想上去看看,攀着岩壁而上,突然发现自己身体已不是那么轻盈,动作也不是那么利索了。站在崖上十来公分宽的一点斜坡,禁不住腿有些打颤。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虽然艰难险阻不断,但那段时间大家都很开心。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考察完后,又投入到查阅资料,进行写作的工作中。由于大家干劲十足,我们很快就写出了初稿。当然经过专家审稿,也获得了不少修改意见。

把书稿交到出版社后,出版社非常重视这部书,把它推荐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虽说从写作完成到最后出版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今天能够看到这部书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出版,足以令人欣慰。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在佛教文化、石窟艺术研究等方面发挥它的作用。(文章有删减)

文章作者:赵声良


《敦煌学专题研究丛书》

敦煌研究院  编

 

 

7

 

 

《敦煌学专题研究》丛书以敦煌文献及石窟资料为基础,从敦煌民俗、科技、边塞文学、变相与变文、图像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性研究。著者充分借鉴以往相关研究的视角和成果,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资料丰富,征引精当,推论明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研究》

(上、下册)

彭金章 主编

 

 

10

本书由主持莫高窟北区石窟大规模考古发掘项目的敦煌学家彭金章主编,分为北区石窟出土汉文文献研究、北区石窟出土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北区石窟出土文物研究、北区石窟保护研究四部分,从历史学、考古学、敦煌学、民族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对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分析、研究。本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文章来源:http://www.duzhepmc.com/2022/0603/17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