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公司动态 《读者》联袂新东方直播间,俞敏洪带你重温青春记忆
《读者》联袂新东方直播间,俞敏洪带你重温青春记忆
今天是5月4日,第74个五四青年节。
5月4日上午7时,《读者》杂志联袂“新东方直播间”,在抖音+微信双平台同步开启《读者》系列产品直播专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亲临“新东方直播间”抖音平台,和新东方直播间CEO、前央视新闻主播张晓楠一起,“带货”国民读物《读者》杂志。
两大品牌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合体”,直播间热度不断攀升,网友们的互动热情持续高涨。截至下午2时,两个平台观看人次超过56.27万,成交额达127.33万元。
7小时的直播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读者》系列杂志外,还推出了纪念版杂志套盒和爆款文创产品等,选品博杂、内容丰富,广受好评。
新东方直播间一直以“知识带货”著称,在网络上多次火上热搜,流量大、受众广。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直播运营机制及直播技术,读者杂志社还派出4名运营人员现场观摩学习。集团也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员工同步线上观看。
直播观后感
青春是一场永远逐梦的奇境
《读者》杂志编辑 南衡山
希腊诗人卡瓦菲斯说:“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溯游从之,当我们在时间之河逆旅而上,30年前,新东方悄立市桥,虽然未必众人皆识,但已有一星如月的辉彩。当我们再度缘溪而行,宛在水中央的便是《读者》杂志,她创立于42年前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时节。
30余年前,俞敏洪先生纵身一跃,挥别燕南园的星空,放弃职业路径清晰、安逸的学者生活,在中关村办起了外语培训班,终至铸就新东方这一艘商业巨轮。青衫磊落,险峰疾行。而《读者》的创始人胡亚权、郑元绪先生,又何尝不是在无人知晓的花园里,披荆斩棘,培育出《读者》这一朵美丽的文艺之花。虽然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他们都是一次次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澎湃的浪潮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读者》联袂新东方直播间,推出《读者》杂志专场。俞敏洪先生在直播间细数自己和《读者》的渊源,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将“奇境(wonderland)”作为自己生命中的关键词,认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奇境,打开好书就是走进一场奇境,如同那个跳进兔子洞的女孩爱丽丝,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在陆离烂漫的世界中奔走。《读者》杂志的编辑,也是一个个造梦者。他们烧烛检书、博采中外、钩沉拾遗,无非是希望编出一期期富有理想之美、文学之美、情趣之美、知识之美的杂志,做一个心灵捕手,和读者一起畅游人生的一场场奇境。以小见大,眼角的光影也可以映出世间旖旎,从这一点上来说,俞敏洪先生的精神和《读者》的文脉会心不远。
如果青春是一次远足和跋涉,那我们希望它的过程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俞敏洪先生创立新东方,30年来闯过的险滩关隘不知几何。《读者》在它4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又怎能总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他们都知道,在压力之下保持优雅的风度,沛然前行,方能明“士不可不弘毅”之道;而心中永不褪色的理想主义,正是他们得以勇猛精进的力量之源。
青春有梦,所思在远道。俞敏洪先生在新东方经营遇到困难之际,仍心有所守。《读者》以真善美为底色,岁月纵然变迁,却从未移其正气。茫茫世界,总有守恒之处。俞敏洪先生和《读者》俱心怀希望,坚守仁爱,踏入逐梦的奇境,即便韶华流转,也永不会褪去昔日白袷少年的模样。
俞敏洪与《读者》:在岁月中远行
《读者》杂志编辑 张 妍
2023年五四青年节的早晨,比约定时间还早一些,俞敏洪就出现在新东方直播间里,聊起了《读者》。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他与这本杂志的“合体”。
1992年,新东方创办前夕,一场免费的英语大讲座,俞敏洪站在近千人面前大声重复着一位哲人的话,“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他说,大家都一样,比如我和你,我们选定了目标,可是没有人能给我们铺好捷径,唯有自己奋勇向前,天助自助者。俞敏洪站在垃圾桶上讲演,寒风吹过,他却感到一股热浪。
此时《读者》已经创刊11年了,也在做类似的讲述,关于理想、青春、希望、奋斗。
那个年代,各种新思想新理念蜂拥而至,人们无限向往知识,了解外面世界的欲望空前强烈,人人都在找书看,《读者》“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恰逢其时。俞敏洪也在这时候接触到了《读者》,自称受益颇多。
三十年过去了,耕耘于各自不同的领域,俞敏洪带领着新东方,和《读者》一样,都鼓舞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
有人说,自1981年创刊,《读者》一直以来试图描绘的个人奋斗史是这样的:一个坚持不懈追逐梦想的歌手、演员,或者一个穷学生——可能常常遭遇旁人的冷遇,历经生活的坎坷,然后突然被一件小事启迪从而奋发图强,长大后,他们变成了周杰伦、李嘉诚,或刘强东。这个结论也许不够严谨——
但当然也可能是俞敏洪。俞敏洪就是样本本身。
他出身于江阴农村,父亲是一名普通木匠,母亲在生产队,家贫,8岁以前几乎没穿过鞋;曾经人生终极理想是考上江阴师范学院,逃离繁重的农活,后因为学习打开了眼界,复读两次,高考三年,最终考上北大。在北大因为不会讲普通话、英语考分很高实际水平一塌糊涂,他曾非常苦闷,排解苦闷的方式就是发疯似的学习,追赶进度。大学二年级,因为过度劳累生病,休学住院养病一年,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坚持读了二三百本书,背了接近1万多个英文单词,读了几十本英文原著”。大学毕业后为了攒钱出国留学,工作之余,俞敏洪偷偷在外办班赚课时费,从四处张贴小广告、办免费讲座起家,直至创建了新东方。
此外更深的相契则是,俞敏洪本人也在《读者》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讲述各种人生况味和启发思索。
俞敏洪在直播间里推荐《读者》,更像是一种具象的“合体”——作为《读者》的读者,他亲身践行了一种奋斗路径的可行性。
到今天,《读者》已经走过了42年,新东方创建也已有30年,俞敏洪本人也从当年那个斗志昂扬的青年,步入60岁。
外在的变迁是社会长足发展,物质、精神更加充盈,人们的关注点慢慢地从拼尽全力获取外在的成功,逐渐倾向在过一种“够好”的舒缓生活之余,寻求内心的安放。这在双方的表达中都可见一斑。
但不管时代怎么变,话语体系怎么变,用同事晓楠的话说,60岁的俞敏洪依然是那个可以凭着黑暗中的一缕微弱的亮光,带领大家找到希望的人。而《读者》,也在一代一代不同编辑的手中,执着地创造着属于每个当下的精神花园。
致敬无畏的青春
读者直播间运营 崔腾军
俞敏洪和《读者》的渊源颇深,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他带领团队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而《读者》始终屹立在时代的前沿,已陪伴读者朋友度过了40多个岁月。俞敏洪曾多次谈及《读者》对自己的影响,《读者》也曾多次转载俞敏洪的文章。今天,新东方和《读者》的联合,并不是巧合,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
1980年,《读者》开始筹备,距离它问世还不到一年,彼时俞敏洪已经复读3次,终于考取了北京大学。他们各自的故事,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演。俞敏洪出生农村,高考三次,披荆斩棘,最终收获了成功。但正如他在直播间所讲的一样,他是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求变求新。于是,在北大任教5年后,他放弃了令人艳羡的职业,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新东方成立的时候,他31岁。这个年纪说小不小,但能在而立之年后还敢于改变,却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俞敏洪迈出了这一步。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俞敏洪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时代,正如《读者》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阅读时代。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迎接挑战,超越自我,创造奇迹。当然,时间会给人以成长,但同样也会变幻莫测。在过去的几年里,教培行业受到冲击,新东方遭遇困境。但俞敏洪并不抱怨,而是再一次选择了求变。他把目光转向了如火如荼的直播行业,把教育带到了线上,和直播深度融合。命运再一次向他招手,短短一年时间,新东方迎来了第二春,成了直播领域的佼佼者。
困境总会潜伏在路上,与新东方不同的是,《读者》更早与之遭遇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传统纸媒风光不再,很多人开始质疑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作为纸媒代表的《读者》自然首当其冲。但和新东方相同的是,《读者》并没有止步不前,它顺应时代洪流,稳中求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进取之心。《读者》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挥内容优势,无论是办刊理念还是宣传方式,都紧跟时代步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显然与新东方是不谋而合的。
正值“五四”青年节,《读者》走进新东方直播间,以“陪你走过整个青春的读物”为主题,共同致敬逝去的青春、当下的青春和即将到来的青春,为无畏的我们喝彩。
阅读是邀约灵魂的舞者
五四青年节这天,《读者》杂志与新东方在抖音平台联合推出大型专场直播——五四青年节,陪你走过整个青春的读物。一开播,大量的粉丝朋友和忠实读者涌入直播间,津津乐道的讲述着自己与《读者》的故事。
张佳羽:
就在直播火热进行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空降直播间,给大家讲述阅读的种种可能以及自己与《读者》杂志的渊源。说起在《读者》上发表过的文章有十几篇时,俞老师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岳父》,那是一篇讲述亲情的文章,刊登在《读者》2005年第17期;而在谈到高效的阅读方法时,俞敏洪老师讲授的“费曼学习法”让我非常受用,他说:“思想不重复,就会变成别人的思想;而不断地重复别人的思想,最终会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我们阅读一本书,除了对内容的把控、钻研,还得有颅记能力与总结能力,好的阅读习惯能让碎片化的记忆不断更新、重组,架构起更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平凡的人生增添些许精彩与点缀。
相对精彩的人生,要懂得如何破局,我觉得做杂志,也是如此。中国的杂志种类众多,数量庞大,《读者》身在杂志的海洋里,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自己,乘风前进,坚守着文章质量的底线,用独特的文风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读者》历经42年的风风雨雨,记录着历史,传递着知识,沉淀着故事,采中外之精华,启思想之感悟,用有温度的文字,谱写一篇又一篇的全新征程。对于编辑来说,它就是为之奋斗的梦想所在;对于读者而言,它是陪伴灵魂的契合伙伴。在《读者》中,你可以感受到好文化带给你的心灵抚慰,也能体验到和好文章的高度契合与共鸣,那日日夜夜与黄河水一同奔流的思绪,会将你带入不同的奇境,去经历你想经历的,去感受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经读的故事会不断沉淀、升华,书中那些过往的文字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慢慢浮现,并于烟雨朦胧中向你缓缓走来,穿过你的身体,一路走向远方。
希望在《读者》的陪伴下,你能通过阅读,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陈妮娜:
现代社会,直播已经成为许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售卖商品还是分享知识,直播都是一种直观、实时、互动的方式。对于直播者来说,如何提高直播效果,吸引更多观众,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在直播前需要进行精准定位。无论是商品销售还是知识分享,都需要在直播前认真分析自己的受众群体,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精准定位。在本次直播中,我们是在新东方直播间进行《读者》杂志的销售专场,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受众群体,这些人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以及他们的购买力和消费习惯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其次,俞敏洪个人魅力也是直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俞敏洪作为新东方创始人和CEO,他的个人魅力不言而喻。在直播中,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声音和形象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同时,根据受众的需求,我们可以请俞敏洪分享他的经验和思考,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第三,通过潜移默化的超越来提高直播效果。在直播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比如,在《读者》杂志销售专场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书籍故事和文化内涵来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观众思考,从而使他们对书籍、阅读和知识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直播中融入生活、工作和旅行奇境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直播中分享一些旅行经历,让观众了解不同文化和风景,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我们还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感受,来帮助观众更好地面对现实。
最后,能力换钱是直播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直播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直播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直播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直播来实现经济价值。因此,在直播中,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能力来换取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本次直播中,专业团队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在新东方直播间的《读者》杂志销售专场中,成功直播的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直播技巧。如何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并乐于一起分享你的故事和产品呢?以下是一些直播技巧,希望能帮助你潜移默化地超越自己。
首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必不可少。通过对产品的描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它们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同时,要把握好语言的节奏和表达的方式,用优美的语言打动观众的心灵,使他们对你产生信赖感。
其次,让观众进入阅读的奇境。通过讲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吸引观众一同探寻阅读的乐趣和奥妙。同时,通过向观众展示阅读的力量,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阅读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第三,让观众共同体验旅行的奇境。通过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感受,带领观众一同感受旅行的美好和意义。同时,利用旅行的故事和经验,引导观众了解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最后,让能力换钱。通过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观众意识到自己需要你的产品。同时,通过交流和互动,建立和观众之间互信和好的关系,促进交易的完成。
总结来说,在直播中取得成功,需要把握好语言的节奏和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引导观众进入奇境,建立互信的关系,最终实现能力换钱。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你在直播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并让观众更喜欢你,更愿意与你共同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和奇境。
王晨光:
新东方直播间读者品牌专场直播的成功可以说在直播电商时代给出版行业打上了一针强心剂。《读者》杂志凭借精中选精的内容与精美的版式、包装常年稳坐优质出版物的宝座。但在直播平台上,订阅类出版物相比其他产品缺乏热度与流量的支持,带货过程中每月产生的邮费也在进一步压缩本就弹性不多的利润,这些都使得订阅类出版物在众多生于直播电商时代的优质电商品面前缺乏竞争优势。但通过本次直播,我们坚信,越是困难,越要整合力量突破。传统出版业应当积极与传统媒体、教育巨头、文化达人联动,汇集社会教育与文化力量实现外道超车。相信当我们彻底解决掉传统出版物在互联网中的诸多不适,《读者》的内容优势将会越发明显。未来,《读者》杂志定会在保持优质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拥抱时代,不忘初心,随着时代而发展,陪伴广大读者不断成长。
陈 倩:
五四青年节,有幸走进新东方直播间,聆听俞敏洪老师分享阅读与人生,看到一群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团结和奋斗,内心澎湃,颇受鼓舞。木心说:“那种吃苦也像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希望每一个步履不停的旅人,都能拥有放肆无畏的梦想,也能拥有掷地有声的担当。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周 才:
5月4日7点—14点,“读者”系列产品五四青年节亮相新东方直播间。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来到直播间,与新东方直播间CEO张晓楠,人气主播摩卡、于翔聊生活、聊阅读,联袂推荐已连续出版42年、累计发行超21亿册的国民杂志《读者》及“读者”系列产品,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神食粮的盛宴。
直播以“追忆似水年华 绽放青春梦想”为主题,几位主播分别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切口,回忆了《读者》在各自的青春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俞敏洪为例,他直言不讳,在他求学时,电子产品的普及度还不高,除了看《新闻联播》,他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是读《读者》,是这本杂志启迪了他看世界的广阔角度。而在张晓楠、摩卡、于翔看来,《读者》则是陪伴他们整个青春的读物,往往因为里面的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青春期那些面临的问题便再也不是问题。除此之外,大家还共同提到了《读者》对于营造中国人家庭阅读氛围所做出的贡献,以及长期对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所起到的巨大帮助。
整场直播让人大饱眼福、大饱耳福、大增见识,当看到主播们举着“读者”系列产品出口成章、侃侃而谈,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者》牵手新东方,不仅是顶流与顶流的碰撞,更是文化与文化的结合。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duzhepmc.com/2023/0505/2099.shtml